早在古代时,我们的先民们就已经懂得盐的重要性,他们可以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可以不吃肉不吃好食物,但盐却不能离。魏晋南北朝时,南朝梁萧子显编撰的《南齐书·四十一·周颙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颙清贫寡欲,终日长蔬食,虽有妻子,独处山舍。卫将军王俭谓颙曰:卿山中何所食?颙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
这里诞生了一个典故叫“赤米白盐”。我们可以看出来,他可以不贪恋妻子美色住在山里,不吃荤只吃素,但他离不开盐。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盐在魏晋南北朝时的食用情况,其实这个基本上不用论证,因为吃盐几乎是天生的。汉朝时,押元韵乐府诗歌《古艳歌》中这样写:白盐海东来,美豉出鲁门。
古人写盐和记载盐的地方特别多,而黄帝和蚩尤的上古大战也有学者认为是“争盐之战”,但这个经不起考证,因为证据太匮乏了,仅凭地形上说是为了争夺食盐并不严谨,所以我们这里不去论证。
那么,谁是第一个吃盐的人?古人都怎么制盐?盐在古代经过了什么样的发展呢?
一、关于初制
关于谁是第一个制盐的人,现在其实已经不可考,但早在仰韶时期,我国古代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制盐。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在福建的出土文物中发现了远古煮盐器皿,距今大约有七千多年历史。但我们同时要知道,这样的证据很难立足,因为没有文字记载,确切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尚书·夏书·禹贡》中,里面记载“青州”进献的贡品时是这样说的: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啥意思呢?说渤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嵎夷治理好以后,潍水和淄水也已经疏通了。这里的土又白又肥,海边有一片广大的盐碱地。这里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海产品多种多样。
这上面的青州是古代九州之一,大概在现在的渤海、泰山和河北到山东半岛的一片区域,《尚书》中是这里制盐上贡,但并没有说是谁制盐。而《世本》里写的是“夙沙氏”,《世本》里是这样写的:夙沙氏煮海为盐。但这里的夙沙氏是什么人呢?是一个人名还是一个部落名字呢?按照古籍的记载方法,这里应该是一个部落,也就是说,这个部落名叫夙沙氏,他们最开始煮海取盐。这个有说是黄帝大臣,但秦朝相国吕不韦的《吕氏春秋》里则认为是炎帝的臣民,或者说是诸侯。《吕氏春秋·用民》中记载:夙沙氏子民,自攻其君而归神农。种种记载表明,最初制盐的是一个靠海边居住,叫夙沙氏的部落。但这里咱们要搞清楚这个顺序,《世本》的原作者不可考,成书年代也不可考,此书多半是汉朝时某个人的伪作,但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全篇收录在《汉书·艺文志》中,所以这本书中的记载应该是参考的《吕氏春秋》。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这里的记载写的并不是盐字,而是“鹽”,当然这是个繁体字。
同样,我国古代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里收录时也是“鹽”字,对于这个字,许慎是这样解释的:咸也。从卤监声。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凡盐之属皆从盐。我们之所以在上面要不厌其烦的说盐的繁体字,是因为我们要知道这里是从了什么偏旁部首,我们可以看到,许慎在这里也说是夙沙氏开始煮海盐,只不过他写成了宿沙氏,而且他说这个字从卤。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是这样说的: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啥意思呢?说天生的叫做卤,人煮出来的叫做盐。这说明在上古时期,人们吃的盐并不一定都是精制出来的,也有吃天然盐的。所以,制盐不能是一个部落或者一个人发明的,而是先从食天然盐到海煮盐,这其间经过了一代代的经验累积和试验。归功到某个部落或某个特定的人并不妥!
二、关于制作
最开始的食用盐全部都是海盐,而古人对于煮海盐有个更为形象的名字叫“熬波”,也叫煮海熬波,元代人陈椿曾经编撰《熬波图》,但原著已经失传,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明朝政治家、黑衣宰相姚广孝重新编录的。汉朝时开始有盐井,人们开始平地取盐,汉代杨雄编撰的《蜀王本纪》中记载:汉宣帝地节中,始穿盐井数十所。这里说的是汉宣帝地节年间,开始打盐井。同时,汉朝也开始依山取盐,吴王刘濞,淮南王刘安都曾经靠山煮盐和铸钱,并且都以此积累起来的财富而反叛,而且后世直到现在,食用盐的来源种类也无非这三种,可以说是一直从流朝流传至今。但咱们这里不是讨论历史人物,故略过不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制盐的方法已经非常成熟,北魏末年,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卷八·常满盐花盐第六十九》中,分别记载了两种制作法,做花盐是这样的:造花盐、印盐法:五、六月中旱时,取水二斗,以盐一斗投水中,令消尽;又以盐投之,水咸极,则盐不复消融……好日无风尘时,日中曝令成盐,浮即接取,便是花盐,厚薄光泽似钟乳。久不接取,即成印盐,大如豆,正四方,千百相似。成印辄沈,漉取之。花、印二盐,白如珂雪,其味又美。
这里的花盐属于精加工,细白小粒盐,可以看出来,在魏晋时期,对于盐的制作已经非常精细。元代陈椿《熬波图》佚失,到了明朝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载了制盐的方法,他共记载了四种制盐法,分别是海盐、池盐、井盐和崖盐,我们在这里说一下他说的制作海盐法,记录在《天工开物·作咸第三·海水盐》中:凡海水自具咸质,海滨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荡,地皆产盐……无雨日广布稻,麦稿灰及芦矛灰寸许于地上,压使平匀。明朝露气升腾,则其下盐茅勃发,日中晴霁,灰、盐一并扫起淋煎。
我们能看出来,这是种非常原始也非常缓慢的制盐方式,光是前期就先要在海边种盐,就是把一些稻谷杆什么的撒下,等明天雾气升腾凝结出来的盐雾再连着这些茅草一起去煎,后面还有无数的工作。所以,如此低效率和难度下,生产出来的盐又人人都需要,所以必定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国家战略物质,这么重要的东西,几乎是从远古就开始加入了管制行列。
三、古代对盐的管制
早在周朝时,就已经专门设置了官职去监督和生产盐,对于怎么用盐和什么人吃什么盐都有严格的礼仪制度,《周礼·天官冢宰·酒正/掌次》中是这样记载的: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凡齐事,鬻盐,以待戒令。说盐人掌管有关盐的政令,以供各种事情所需用的盐。祭祀时供给所需的苦盐、散盐。款待宾客时供给所需的形盐、散盐。为王烹制膳食佳肴共给饴盐,为王后和太子也这样。凡调和食品的事,煮盐以待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盐的重要性,各朝各代对盐的管制都是非常严格的,私自煮盐从汉朝时就已经入刑。因为他们明白私自煮盐会带来什么样的灾难,司马迁在《史记·八书·平淮书》中记载: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里说那些诸侯王铸铁煮盐累积出了大量的财富,但却根本不救国救民。《汉书》中写吴王刘濞靠煮东海之盐暴富,而这些财富都成了他们谋反的底气,所以汉武帝刘彻最先实施了盐法。《史记·八书·平淮书》中记载: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
说敢私自铸铁煮盐的,把左脚趾给剁了。从此以后,后面的朝代都将盐的产出严格管制。唐朝时是个例外,前期对盐并没有管制,不专卖也不收税,《新唐书·食货志》中记载:天宝至德间,盐每斗十钱。这个价格并不贵。但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急剧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唐肃宗乾元元年开始了盐的专采专卖,最终形成了“榷盐法”,唐宪宗年间,盐法规定:偷卖盐一石者死,一斗以上杖背。严格到什么程度?偷刮一斗盐碱土的罪名和偷卖一斗盐的罪名是一样的。但这仍然禁不了偷卖者,利润太大了,有些人会铤而走险。宋朝相比较来说有些宽松,但到了明朝时又归于严苛。
盐从远古开始被人们食用,到汉武帝开始制定盐法。盐一直背负着很大的责任,同时也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必须品,这就注定了它的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