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六图库大全图
六图库大全图
六图库大全图
六图库大全图
忘记密码?

千年仁寿:文教发达,因盐而兴(上)

文章作者:方志四川 杨立 发表日期:2023-05-12 浏览次数:2018次

仁寿,古称陵州或隆州,地处四川盆地中南部,在成都市正南方,北距成都约100公里。有志书记载,其地理方位东抵阳安(今成都简阳市),西连眉州(今眉山市),南至蒲亭(今井研县),北按华阳(今成都双流区)。如今的仁寿,在经历了多次隶属变更后,归眉山市管辖。

仁寿地貌多样,山地、丘陵、平坝兼有,但以丘陵为主。绵亘数百里的龙泉山脉,自东北向西南斜穿县境,山脉东西两麓,皆为起伏较小的浅丘低山,整体地势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仁寿县境内,没有大江大河过境,沿龙泉山脉两麓东西分流,东之溪河主要注入沱江,西之溪河主要注入岷江。境内的主要河流有龙溪河、越溪河、绛溪河、通江河等。

关于仁寿(隆州)的城市特色,南宋《方舆胜览》给出了答案:地重跨鳌,陵井熬波夙擅牢盆之利;恩隆分虎,隅山毓秀率为钧轴之才。精辟地点明了仁寿的两大宝贝:盐和人才。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盐文化、佛道文化、科举文化、移民文化交织交融,构成了仁寿独一无二的气质与内涵。

1683857558665603.png

清代仁寿县地图


1 曾是成都的“地盘”

仁寿建置史悠久。在周朝,为蜀国之地;秦并巴蜀后,为蜀郡之地。汉朝的时候,其地分属犍为郡武阳县和蜀郡广都县管辖。直至梁朝武帝普通年中(520年-526年),才在其境置仁怀郡,下辖怀仁县,郡县同治,治所大约在今仁寿县文林桥附近。西魏时期,置普宁县(今仁寿县)和蒲亭县(今井研县),隶属于怀仁郡,郡治在普宁县。北周时期,在此设置陵州。自南北朝起,经隋唐,再到两宋,出于政治目的和经济需要,仁寿之地,或为郡或为州或为县或为监,时而废、时而兴、时而并,行政区划变迁十分频繁。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陵州普宁县为陵州仁寿县。从此,“仁寿”作为地名开始出现,至今已有1425年。

北宋乾德四年(966年),陵州属成都府路,治仁寿县。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为加强对盐井的管理,降陵州为陵井监。监,和府、州、军一样,同属于宋代的二级政区,是国家经营矿冶、铸钱、牧马、制盐等的专业性机构。而陵井监,显然是与制盐有关。宋大观四年(1110年),因宋徽宗崇尚道教,为避东汉张陵名讳,时任知州文同奏改陵井监为仙井监。隆兴元年(1163年),升仙井监为隆州,领仁寿和井研两县,属成都府路管辖。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废隆州,其地并入仁寿县,属成都路成都府管辖。

明朝时期,仁寿县依旧属成都府管辖。据《明史·地理志》载:成都府元成都路,领州六,县二十五,包括成都县、华阳县、郫县、温江县、新繁县、新都县、彭县、崇宁县(元属彭州)、灌县、金堂县(洪武十五年入新都县,十三年又复置)、仁寿县、井研县(洪武六年十二月置)、资县(洪武初年降为县)、内江县(洪武中置)、安县(洪武年间,降为县)、简州(洪武六年降为县)、崇庆州、汉州、绵州(洪武三年来属,十五年五月降为县)茂州、威州等。清雍正五年(1727年),为简化政区层级,优化行政管理,朝廷升成都府资县(今内江市资中县)为资州直隶州,辖仁寿、资阳、内江、井研四县。

从此以后,仁寿县便脱离了省会成都的“怀抱”,被划入新成立的资州。若以明清为限,仁寿县的确属于过成都府,前后存在了大约360年。

微信图片_20230512095603.png

今日仁寿 图据仁寿县人民政府官网


2 与皇帝有关的地名

仁寿,既是年号,又是地名。作为年号,与隋文帝有关;作为地名,也与隋文帝有关。杨坚在其二十四年的皇帝生涯中,总共使用过两个年号,一个叫开皇(581年-600年),另一个就是仁寿(601年-604年)。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官方将普宁县改为仁寿县,“仁寿”便作为正式的地名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并一直保留至今。

关于仁寿县的得名,历来有几种说法:

一是以年号为名,与杨坚第二个年号“仁寿”有关;二是因山水而得名,因境内有仁寿水;三是因宫殿而得名,隋开皇十三年(593年)二月,诏修仁寿宫于岐州(今陕西省宝鸡市)。

据史料记载,仁寿县此名,始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早于仁寿年号3年,所以年号得名一说可能站不住脚。关于仁寿之山水,据宋《太平寰宇记》记载:仁寿水,在县西十里,东流合婆支水。文献中所载“仁寿水”是县内一条长约十余里的小溪,此水应该是因县得名,而非县因水得名。事实上,绝大多数学者倾向于第三种说法,即县名与宫殿(仁寿宫)有关。史书称隋文帝怕热,晚年常居于靠近山水的仁寿宫中,春天去秋天回,足以见得他对这座宫殿的喜爱。至于为何选择将普宁改为仁寿,而未将其他地方改为仁寿,估计应与普宁县繁荣的经济和重要的位置有关,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因为陵州普宁县,属川中富饶之地,离成都很近,其境面积较广、生齿尤繁、税收可观,具有独一无二的代表性。可能是开皇元年(581年)被册封为蜀王的杨坚第四子杨秀很懂事,将此地更名为“仁寿”,以表达对父皇的忠心,其目的不言自喻。更名后的第三年,即公元601年,杨坚满60岁,到了花甲之年,顺理成章地将“开皇”改元“仁寿”。所谓“知者乐,仁者寿”,总之,仁寿县已经存在了一千四百余年,是一个与皇帝有关的地名,拥有丰富的内涵和美好的寓意。


3 因盐而生的小城

由于仁寿地处丘陵,土地十分贫瘠,农业相对落后,耕稼严重不足。同时,境内亦无大江大河,水运交通也不甚方便,并非冲要之地。但仁寿盛产一种关乎国计和民生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盐,自古以来便成为巴蜀地区产盐重镇。

追本溯源,仁寿的建设与发展,最初始于一口盐井,这便是陵井。陵井的形成和发展,与仁寿独特的地理位置、不断进步的井盐技术,缥缈的仙道文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关于陵井,最早见于唐初令狐德棻主编的《周书·闵帝纪》:元年春正月“丙寅,于剑南陵井置陵州”。后来,唐代李吉甫在其《元和郡县图志》中对陵井有了更详细的记载:“陵井者,本沛国张道陵所开,故以陵为号。晋太元中,刺史毛璩乃于东西两山筑城,置主将防卫之。后废陵井,更开狼毒井,今之煮井是也,居人承旧名,犹曰陵井,其实非也。”

及至宋代,张陵开凿陵井的说法广为流传,人们已经深信不疑。实际上,早在李冰治蜀时期,就有“(冰)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常璩《华阳国志》)的记载。所以张陵是否开凿了盐井尚有争议,但这却从侧面佐证了在东汉时期,仁寿地区已开始凿井、煮盐等活动。

东汉时期的的陵井,与唐宋时期的陵井已经不是同一口井。只是世人为了纪念张陵,将后来在附近新凿的盐井也称为陵井。东晋孝武帝太元(376年-396年)中,益州刺史毛璩在此增设西城戍,以保护盐井。北周闵帝元年(542年),因陵井而设陵州。进入宋代,由于陵州境内(井研县)卓筒井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大大促进了盐卤的开发和盐业的发展,使得陵州“郡之盐利,冒于西蜀”,直接跃升为四川繁华富庶之地。到了明代,成都府井盐生产以简州最为突出,其次是仁寿县。在《明一统志》中记载了成都府土产,志曰:“盐,府境有井,大小不一,出其水煎盐,历代因之,简州、仁寿为盛,民赖其利。”

因利所以聚人,因人所以成邑。从东汉时期凿井开始,由烧盐灶户聚居,后渐渐在仁寿三隅山下(今仁寿县文林街道)形成了热闹的街市,为方便管理行政和盐政,于此设置了郡、州、县,千百年来,无论朝代如何更迭,郡治和县治均设于三隅山下,足以见得凿井煮盐等工商业活动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同川南富顺县一样,仁寿亦是因盐而生,因盐而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盐城”。


返回列表 >
电话:010-63430083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中盐大厦 邮编:100055 技术支持:快帮科技
Copyright© 2022六图库大全图 京ICP备09095416号-3
六图库大全图 关注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