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六图库大全图
六图库大全图
六图库大全图
六图库大全图
忘记密码?

不忘来路初心 弘扬轻工精神

文章作者: 发表日期:2022-12-23 浏览次数:4128次

 不忘来路初心 弘扬轻工精神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 张崇和

 

中央要求我们,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在主题教育中,我们共同践悟伟大的轻工事业,共同弘扬宝贵的轻工精神,意义十分重大。

习近平总书记讲,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要忘了来时的路。我们要落实总书记的要求,不能忘了我们来轻工的初心,不能忘了轻工的宝贵精神。

 

一、 奉献建国立业精神

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奋进,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带领全国人民,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新征程。

旧中国百废待兴,新中国百业待立。轻工业为国家奉献了艰苦创业的伟力,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开创了八个“第一”。

1950年1月5日至19日,轻工业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纸张会议,确定了当年纸张生产计划,确立了“木浆为主、草浆为辅”的原料结构方针,确定了“以东北为首,四川次之”的建厂方针。

1950年2月3日,轻工业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陶瓷座谈会议,确定了今后陶瓷业发展方向,明确了辅助私营陶瓷的方式,决定设计和生产“建国瓷”。

1950年3月8日至14日,轻工业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座谈会议,讨论手工业的国民经济地位、发展方针和工艺美术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作出决议。

1950年6月5日至8日,轻工业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火柴工业会议,确定下半年全国火柴生产计划,决定由轻工业部负责制定火柴原料标椎。

1950年6月27日至7月11日,食品工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油脂工业会议,决定成立油脂工业总局,统筹全国油脂工业生产,各大行政区和各省根据需要可成立油脂管理机构,统筹本地区油脂工业生产。

1950年7月28日,食品工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卷烟工业会议,确定了“以销定产”方针,实行计划生产。

1950年12月5日,轻工业部和军委总后勤部军需部联合召开第一次全国制革工业会议,提出“利用猪皮开辟制革新资源”的方针,决定从1951年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汉口、广州五个城市做好剥制猪皮的准备工作。

1951年9月22日至29日,轻工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制糖和酒精工业会议,讨论甘蔗土糖改造、糖料按质论价、甜菜种子自给、甜菜废丝做饲料等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

“八个第一次”,确立了八大产业。而且,在1951年8月轻工业部召开的首次全国轻工业厅局长会议上,特别强调了这些产业的发展。这次会议开了13天,确定了1952年主要产品的生产计划,大部分比1951年有大幅度增长,确定全国轻工业发展的重点是造纸工业、制糖工业和橡胶工业。地方可根据当地资源、市场、技术等条件,着重发展原材料工业、农副土特产品加工、文教用品和日用工业品工业。

这八个第一,建立了新中国八大日常消费品产业,成为国家振兴产业、经济立国的重要基础。

这八个第一,确立了八大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方向,成为国家“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八个第一,是轻工业对国家建国立业的千千万万个奉献的缩影,是轻工业宝贵的精神财富。

建国大业,产业报国,产业立国,轻工功不可没,奉献精神长存。

二、奉献基本民生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基本生存,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首要任务,急需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轻工业为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酒,是大家熟悉的民生产品。人民安居乐业,举杯相庆,以酒相邀。中国人不能没有酒,国事民事活动不能没有好酒。我们先看看中国酒业的发展。

说起酒,我们自然想到茅台。

1951年11月5至8日,贵州仁怀县人民政府请示省地专卖部门同意,经征得业主同意,全部购买“成义烧房”,成立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1952年10月,“荣和烧房”并入茅台酒厂。1953年春,“恒兴烧房”并入茅台酒厂。3家茅台烧房合并成为国营茅台酒厂。当时,3家私人酿酒烧房设备简陋,规模很小,1949年解放时,年产酒20吨,生产难以为继。

轻工部等政府部门大力支持茅台酒。1954年,国家投资8万元扩建茅台酒厂。1957年1月,国家投资130万元,用于茅台酒厂的制曲、制酒、粮库、酒库及化验室的扩建。1959年4月,轻工业部组织工作组到茅台酒厂,对茅台生产工艺进行全面科学总结。同年,国家投资120万元建设茅台酒厂。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茅台酒。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日内瓦会议期间,用茅台酒宴请贵宾,得到好评。也是这一年,朱德委员长关心茅台酒发展,挂电话指示贵州省领导:“是否考虑茅台酒的生产还是用传统工艺为好”。

1958年3月9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成都会议期间,毛主席问贵州省委书记周林:“茅台现在情况如何?用的什么水?”周林回答:“生产还好,用的是赤水河的水。”毛主席说:“你搞它一万吨,要保证质量”。

1964年4月,轻工业部党委,就保持茅台酒国酒名酒领先地位的政治、经济、国际意义,向中央写出报告。4月29日,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薄一波同志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提高并保证茅台酒质量。

人们会问,毛主席当年提出的年产一万吨茅台的目标什么时候实现的?2003年11月21日,茅台股份公司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与此同时,产量突破1万吨,实现了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期望。目前,茅台年产量已经超过5万吨 ,年销量4万多吨,储能超过25万吨。股市市值超过3万亿元。发展多么迅速!贡献多么巨大!

中国人喜爱白酒,为了民生需求,为了发展酒,中央政府、轻工业部和地方政府规划支持办了许多酒厂。发展到后来,出现盲目,出现质量问题,政府又进行规范,实行白酒生产许可证制度。2002年,经批准,中国酿酒协会成立了白酒产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部,到当年底,共发放白酒生产许可证3737家。再后来,中国轻工总会又推动白酒企业做大做强。到目前,我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已经减少到1100来家,未来五年,将减少到1000家以内。

说到酒,我们还会想到啤酒。

建国初期,我国没有自己的啤酒花,长期依赖进口。1950年,轻工业部组织青岛啤酒厂,在崂山县李村创建了啤酒花生产试验场,试种了32亩酒花,由此一举成功,开创了我国啤酒花生产新局面。

1979年8月,轻工业部向国家计委转报青岛啤酒扩建10万吨项目,长时间没有得到批准。1980年8月7日,国务院谷牧副总理视察青岛啤酒厂时,厂里的同志汇报到这件事,谷牧副总理追问,项目文件卡在哪里?9月1日,国家计委财政部下达了“关于青岛啤酒厂10万吨扩建任务计划书”。1986年竣工投产。

1983年8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姚依林考察青岛啤酒厂,青岛啤酒再一次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

目前,我国啤酒生产能力超过5000万吨,年产量4000多万吨,产销量基本平衡。早年,我国不产啤酒 。德国人在青岛建了啤酒厂,中国人喝上了啤酒,慢慢成了许多人生活的基本需要。我们的啤酒业发展了,轻工业也贡献了。

毫无疑问。纸盐糖是民生产品。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主要是生活用纸和书写用纸,还有一些新闻用纸,包装用纸比较少,总体上纸产品比较单调,纸产业比较落后。

新中国带来新生活,人们生活用纸需要的方面多了。国家扫除文盲,发展书画艺术,文化用纸的需求多了。国家发展新闻事业,新闻用纸需求多了。这些,都给轻工业增加了发展的压力。轻工业部必须加强规划布局,加大发展力度。

纸作为生活必需品,必然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54年4月,毛主席视察天津造纸厂。1956年5月25日,毛主席视察广州纸厂,看到机械木浆的粗渣没有利用,指示“要千方百计利用木材”;看到引进的第一台高速纸机在安装,指示“想办法快点投入生产,新闻纸就能大量供应了”。

人们生活进步了,用电多了,需要各种绝缘材料,需要大量功能丰富的绝缘纸。当年,电容器绝缘纸的研究开发成为轻工业一个技术攻关的重点。1956年11月1日,公私合营的民丰造纸厂试制电容器绝缘纸成功,为我国绝缘电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纸的需求多了,需要纸厂上项目,上规模。1957年11月23日,佳木斯造纸厂建成投产,现场举行隆重的开工生产大会。1959年1月17日,轻工业部确定,造纸工业必须贯彻“大洋群”和“小土群”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在大中型企业中大搞技术革命,在人民公社中大办小型纸厂。

就这样,轻工业一步一步地把造纸产业发展起来。目前,我国造纸年生产1.07亿吨,年营业收入接近8000亿元。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

盐,人们天天要用,顿顿离不开。盐业发展成为当务之急。为了加强盐业发展,新中国成立不久,中央就对盐业体制进行了改革完善。1953年2月3日,毛泽东主席指示轻工业部改革盐业体制,由原来只管生产,改为产销合一的体制。1954年1月1日,商业部中盐公司合并到轻工业部盐务局,一套机构两块牌子。1957年11月,中央气象局协助在辽宁复州湾盐场建成了我国盐场第一个气象台。

糖业的发展,也不容易。1953年2月20日,轻工业部在海南岛建立全国第一个甘蔗育种杂交场,开始培育甘蔗新品种。

轻工业提供的其他生活必需品,也都经历了“有没有”的创业过程。在轻工部的大力推动下,一些人民生活必需的基本消费品很快发展了起来。1951年7月3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出《关于在北京试行猪皮制革的决定》,北京如期完成了任务。1951年12月,中国开始生产荧光灯。1953年9月,上海灯泡厂拉出新中国第一根钨丝,为我国钨丝工业奠定了基础。1953年1月24日,轻工业部正式颁布火柴改制,梗长一律40毫米,盒子相应改短。1954年4月21日,中央度量衡厂在北京建成,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衡器厂。1955年5月1日,天津华威造钟厂生产出23只手表样表,成为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批手表。1958年1月,上海手表厂建成,成为我国第一家手表厂。1961年7月,北京、天津、上海的塑料厂开始成批生产聚氯乙烯鞋底。1958年3月11日,轻工业部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轻工业产品展览会。

轻工业部在推进发展的同时,还推动了厉行节约。1955年6月1至12日,全国省市工业厅局长会议提出,安排生产必须与增产节约相结合,对棉纺印染、食用植物油、卷烟、食糖、酒、面粉、橡胶、皮革等行业提出了具体的节约指标。

轻工业服务基本民生的方面很多,不能一一列举。轻工业奉献基本民生的精神是极其宝贵的,永远不能忘记、不能丢掉。

 

三、 奉献改革创新精神

轻工业的发展,与党同行,与人民共进,与时代同向。在轻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改革创新的精神。

建国初期,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情绪十分高涨,各行各业都只争朝夕,加班加点工作。许多单位,为了加快发展,追求产量,不讲方法,不求效率,鼓励加班,夜以继日,造成职工疲惫不堪,工作时间长了,效率低了。有的白天黑夜连轴转,工人异常疲劳,机器傍边瞌睡,甚至损坏机器。这种状况不能长此以往。

改变这种情况,迫切需要改革创新。当时,轻工行业出了三位改革创新的典型。

一位是姜万寿,沈阳被服一厂,先进工作者,工务科长。在苏联科瓦列夫纺织先进操作法启发下,姜万寿提出了连续作业法。这个方法的核心是调整劳动关系,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在改革创新这个方法前,被服车间的一个工人,从头到尾做成一件衣服,既要操作机器缝纫,又要取送面料,机器开一会儿,停一会儿,工作时间长,工作效率低。应用新方法后,做领的专做领,做襟的专做襟,做袖的专做袖,絮棉的专絮棉,行燙的专行燙,一道工序接一道工序,最后合成一件完整的衣服。工效成倍提高,质量也好。1951年1月10日,沈阳日报报道了姜万寿的创新事迹,沈阳市推广姜万寿工作方法,生产效率提高25%以上。轻工部在全系统推广姜万寿先进工作方法,提倡群众性改革创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减少了职工加班加点,保护了职工的身心健康。

第二位是刘景贵,东北工业部轻工业管理局第四橡胶厂劳动模范。他经常与工友一起钻研技术,综合大家经验,改进操作方法,不断地改革创新,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三位是张淑云,天津恒大烟厂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她依靠在生产劳动一线的经验,摸索总结出先进的方法,为新中国烟草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持,奠定了烟草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这三位同志,为社会主义轻工业建设发挥了很好的改革创新作用。1951年11月8日,轻工业部发出正式通知,号召全国轻工行业学习推广。三位同志的改革创新精神,一直延续和弘扬在中国轻工行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掀起企业改革的热潮,轻工业又出了三位改革典型,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是马胜利。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首届全国优秀企业家,两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党的十三大代表。1984年,马胜利毛遂自荐承包石家庄造纸厂,率先在国有企业打破“铁饭碗”,推出改革“三十六计”和“七十二变”,使造纸厂迅速扭亏为盈。在全国近千家企业“求承包”的呼声下,1987年,马胜利承包全国一百家亏损造纸厂,组建“中国马胜利纸业集团”。虽然,马胜利最后失败了,但是,这种敢于探索,敢为人先,改革创新的精神十分宝贵,值得弘扬。

第二个是步鑫生。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全国轻工改革典型。步鑫生1980年出任厂长,带领职工搞改革,小厂破“大锅饭”,企业飞速发展,一年成为全省行业领头羊。步鑫生改革的核心是联产计酬制,做多少衬衫,拿多少工钱,上不封顶,下不包底。步鑫生改革的观念很超前,较早提出:“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请假不发工资,专治流行泡病假”;“靠牌子吃饭可以传代,靠关系吃饭要倒台”。1983年,步鑫生改革事迹成为全国典型,“步鑫生神话”轰动全国。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和浙江省委肯定步鑫生改革创新精神,要求积极支持敢于改革创新的干部。1983年11月5日,胡耀邦总书记在新华社内参上批示:“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努力创新的精神值得提倡。对于那些松松垮垮,长期安于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领导干部来讲,步鑫生的经验应当是一剂治病的良药,使他们从中受到教益”。今天,我们看步鑫生,不是看一个工厂,不是看一个人,而是要看到,在那个历史背景下,时代需要步鑫生这样一个人来推动全国的改革创新。

第三个是龚雄。福州铅笔厂厂长。改革开放之初,福建领风气之先。龚雄是那个时代福建的风云人物。他打破“铁饭碗”,按劳取酬,立下军令状,一年实现扭亏为盈,破格提拔为福州市副市长。1984年,福建55位厂长经理,联名向省委书记项南写信,要求给企业松绑放权,给人事权、财务权和经营权。龚雄就是其中一个。龚雄不愧是轻工改革创新的时代先锋和杰出代表。

轻工改革创新的精神,是我们今天改革创新、走近新时代的宝贵财富。

 

四、奉献先行先试精神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在轻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彰显着一种先行先试的可贵精神。

轻工业先行先试,当首推手工业合作社的改革。

建国初期,我们党领导了著名的“三大改造”,对全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轻工业勇立潮头,手工业合作社走在前面。1951年6月,轻工业部召开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落实中央的要求,明确提出手工业合作社的发展方针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由个体到集体,由手工具到半机械化进而到机械化,由小生产过渡到大生产。这次会议,对全国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根据改革需要,1953年11月20日至12月17日,轻工业部又召开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明确了手工业合作化的三种形式,确定了“积极引导,逐步推进”的方针。在这次会议上,朱德委员长作了《把手工业者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报告。把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再一次推向了高潮。1955年11月24日,上海召开制笔工业大会,一致通过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集体申请书。12月26日,上海市政府批准制笔全行业公私合营。

这一年的年底,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中国的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应当提早一些去完成,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为落实毛主席的指示,轻工业部召开了第五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明确提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全国手工业合作化的任务,并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进行了全面规划。毛主席确定更加先行的时间表,轻工业部坚决落实,推动改革先行到位,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社会主义改造后的手工业合作社,在发展中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一些地方,提出要改变手工业“集体所有”的性质,引起了中央的重视。1961年上半年,毛主席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刘少奇、姚依林等中央领导带调研组,到湖南、辽宁、黑龙江、武汉、苏州、天津等地,调查研究轻工业和手工业发展问题。轻工业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了给中央书记处的报告。

针对手工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1961年6月7日,陈云同志对手工业生产作了重要指示,要求手工业保证和发展四个传统,即传统产区、传统产品、传统经营方法和传统市场。1966年9月24日,中共中央中发(66)57号文规定:“集体所有制的手工业合作组织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手工业合作组织,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一种形式,生产比较灵活,品种多样,又便于群众的需要,目前一般不要改变。”1967年3月,中共中央又在《关于反对经济主义的通知》中指出:集体所有制的企业、手工业合作社、合作商店等,现在都不要改变为国家所有制。对于中央的这些要求,轻工业部都坚决贯彻,不折不扣地落实。

以后,手工业合作事业不断改革。1977年6月20日,国务院批转《关于把农村手工业企业划归人民公社领导管理的报告》,轻工业部积极组织实施。进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国家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推行企业重组兼并,实行经济混合所有制发展,手工业合作社又经历了先行先试的改革历程,虽然“集体经济成分”得到保留,合作组织形式已经打破,手工业行业管理体系已经分解。到了今天,已经完全模糊了手工业合作组织的行业边界。在这样一个长时间的改革中,轻工管理部门及其手工业合作组织充分表现了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的伟大精神。

同样,在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中,轻工业部的改革走在前面。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落实国家物价体制改革精神,轻工业部主动配合国家物价局,积极探索,深入调研,向中央提出《关于逐步放开小商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的报告》。1982年,9月16日,国务院批转了这个报告,第一批放开6类160种小商品价格。1983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放开第二批350种小商品的价格。为改革搞活集体经济,1984年4月,轻工业部落实国务院要求,在全国推动放开集体企业,搞承包责任制。为推进计划体制改革,1985年,轻工业下放轻工计划产品40种,涉及代乳品、酒精、黄酒、果露酒、葡萄酒、柠檬酸、打字机、圆珠笔、牙膏、乒乓球、电饭煲、打火机、指甲剪、刮胡刀、理发剃刀、钢丝发卡、缝衣针、别针等。保留计划产品63种。这些改革,都是实实在在的下放权利和精简职能。

198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加强综合职能部门,精简专业职能部门,轻工成为改革先行部,内设机构大量精简,行政编制由原来900多人减少到600来人。轻工业部党组坚决执行,主动提出“考虑部情,分步到位,平稳过度”的原则,很快确定了改革的“三定”方案。同时,抓紧进行了行业协会的改组和组建,制定了《关于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的若干暂行规定》。当年改建的协会有:自行车、搪瓷、制笔、眼镜、牙膏、洗涤用品、钟表、衡器、缝纫机等10个协会。新组建了中国皮革工业、室内装饰、文房四宝、家具、原电池、盐业、工艺美术、日用玻璃、五金制品9个协会。1989年3月,组建了轻工行业协会联合会。1991年5月3日,成立7个专业办公室。

1993年4月22日,国务院决定,撤销轻工业部,组建中国轻工总会。6月8日挂牌。这是部门管理体制的重大变化,是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改革的重大探索。轻工再次先行。五年之后,1998年3月25日,全国人大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撤销中国轻工总会,成立国家轻工业局,编制由300人减少到80人。紧接着,1999年,国家推行企业脱钩改革,轻工业局的46家公司,除联社资产的公司外,其余大部分脱钩,分类移交给中央和地方管理。作为轻工业管理部门,再一次承担了改革先行一步的历史使命。

2000年12月23 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9个国家工业局,10大综合性协会,包括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由国家经贸委联系,其余277个行业协会授权相关的综合性协会管理。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合署办公。2001年2月27日,中央编办批复同意,将中国轻工行业协会联合会更名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这次改革最彻底,轻工业管理部门退出政府序列,成为逐步走向市场化社会化的行业组织。

在轻工业部的一系列先行改革中,从领导干部到职工群众,不是没有想法,不是没有疑虑,也不是没有阻力。但是,每一次都改革了,先行了,而且改到了位,改出了成效。靠的是什么?除了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外,靠的是一种伟大的精神,靠的是敢于改革探索,敢于先行先试。这样的精神,我们不能忘、不能丢。

 

五、奉献美好生活精神

轻工业是消费品工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轻

工业必须奉献民生,奉献人民美好生活。我们可以从一个又一个民生产品的诞生,看轻工这方面的精神。   

为了消除碘缺乏病,1966年4月,中国盐业总公司召开加碘盐会议,决定集中加工与销区分散加工相结合,对甲状腺肿的重病区专销,轻病区兼销,无病区不销。

为了新音乐生活,1970年5月7日,天津乐器厂创制了中国第一台电子手风琴,揭开了中国电子乐器生产的序幕。

为了更多的人能戴上手表,1973年4月,轻工部钟表研究所成功试制出中国第一块指针式石英电子表。

为了丰富少数民族生活,1973年8月25日,轻工业部召开了第一次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供应工作会议,落实李先念副总理指示,部署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用品生产。会后,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和供应工作的报告》,上报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这个《报告》,强调少数民族特需用品,不但品种要多,而且要保证质量。

为了更好地照亮生活,1974年1月初,中国研制成功高压钠灯,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发光效率为白炽灯的10倍。

为了服装更标准更合体,1974年4月,轻工业部、商业部联合发出《关于制定服装规格统一标准,进行人体体型测量调查的通知》。1975年1月,又发出《关于发展成衣生产的通知》,要求扩大成衣比重,服务人们美好生活需要。

为了家具更多样更标准,1975年7月,轻工业部在吉林市召开家具标准会议,决定从根本上改变结构,发展板式家具,改革传统工艺,实行“先油漆后组装”的技术政策。

为了更多的人用上奶制品,1975年11月,王震副总理在全国视频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轻工部要会同商业部、林业部,组织联合调查,研究中国奶山羊发展情况。1977年12月12日,轻工业部在无锡召开全国乳制品工业会议,提出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发展奶牛和奶山羊,有计划地建立奶业基地县。

为了生活用品更美好,1979年9月15日至10月15日,轻工业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全国轻工业新产品展销会,既展览,又销售,直接听取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意见。

为了人们家居更美好,1983年11月,中央领导同志参观新型建筑材料展览会时强调,用三年时间,把建筑五金和卫生陶瓷的生产搞上去,做到配套生产,配套供应,基本改变依赖进口的状况。1985年10月4日,国务院87次常务会议,明确建立中国室内装饰协会,推动大力发展室内装饰行业。

为了人们放心使用燃气热水器,1993年2月16日,轻工业部召开首批16家燃气热水器安全质量认可标志新闻发布会。2001年4月8日,轻工业联合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禁止产销直排式燃气热水器。至此,容易危及百姓安全的直排式燃气热水器彻底淘汰。

为了引导美好生活,1952年9月,中国专卖总公司组织第一次全国名酒评选,在北京,评出8大名酒。其中白酒4名,分别是贵州茅台、山西汾酒、泸州老窖特曲、陕西西凤酒。其余4名是绍兴加饭酒,烟台张裕红玫瑰葡萄酒、味美思和金奖白兰地。1963年第二届白酒评比,在北京,评出8大名酒,增加了五粮液、董酒、全兴大曲、古井贡4大名酒。1979年第三届白酒评比,在大连,评出8大名酒,没有了全兴大曲,增加了洋河大曲。1984年第四届白酒评比,在太原,评出13大名酒,其中,四川有5大名酒。1989年第五届白酒评比,在合肥,评出17大名酒。

为满足改革开放后新生活需要,1985年9月23日,中央通过国民经济第七个五年计划。《计划》明确提出,“七五”期间,中国城乡人民消费将趋向多样化,将更加讲究食品的营养和衣着的改善,住房、中档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的消费比重将有较大的提高。适应这种情况,必须在抓好日用必需品的同时,大力增产名牌产品和优质产品,发展新品种和新产品,开辟新的生产门类。应当把食品工业、服装工业、耐用消费品工业作为重点,带动整个消费品工业的更好发展。计划还提出,要有步骤地拉开名牌产品、优质产品、新产品同一般产品的质量差价,以促进品种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和新产品的开发。进一步调整重工业结构,对轻工业继续实行“六优先”。1985年10月21日,国务院专门就组织好小商品生产发出通知,明确提出,小商品价值虽小,但对人民生活关系很大,要千方百计组织好小商品生产。

“六五”期间,由于轻工业的改革发展,消费品数量充足,品种结构丰富,过去短缺经济状况明显改善,基本取消票证,敞开供应。1986年至1987年,在国家重点支持技术改造的3000家重点企业中,有443家是轻工企业,包括造纸81家,食品63家,日用化工60家,制糖33家,制盐16家,自行车17家,钟表27家,缝纫机10家,陶瓷3家,日用玻璃16家,灯泡13家,皮革皮鞋16家,塑料制品29家,轻工机械12家,其他37家。这些企业可以享受折旧基金返还、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政策。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增加了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为保证轻工产品质量,针对1987年“火烧温州劣质鞋”事件,1988年,轻工业向全行业提出,以质量为中心。1989年2月,轻工业部公布1988年伪劣产品名单,并列举了产品质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内部开展了轻工劣质产品展,开了自我暴露缺点的展览的先河,引起方方面的强烈反响,极大地强化了轻工产品的质量保障,提升了轻工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水平。

从这些有限的事例中,我们足以看到,轻工业如何在一张白纸上,谱写了奉献人民美好生活的不朽篇章。

 

六、奉献社会公益精神

服务公益,回报社会,这是轻工行业和企业的优良传统。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轻工业部派出两个工作分队,参加国务院组织的抗震救灾工作,并从轻工部合作事业基金中拿出300万元,扶持灾区集体企业恢复生产。

1978年2月15日,轻工业部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轻工环保工作会议,公布一批清洁工厂名单。以后,每年将环保工作纳入轻工业部年度工作计划。1978年底,中共中央(1978)79号文件批转了轻工部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1980年4月23日,第三次全国环保工作会议上,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务院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同时成立了轻工环境保护学会。

1980年10月8日至15日,轻工业部在北京召开重点企业电度污染治理交流座谈会议,22家重点企业介绍了经验。15日至22日,在浙江嘉兴民丰造纸厂召开轻工企业环境管理座谈会,交流环境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1998年3月28日,广东科龙电器公司、香港珠江冰箱有限公司和成都发动机集团公司共同出资2.7亿元,建设50万台全无氟碳氢环保冰箱生产线。

2003年4月,为支援国家防治非典型性肺炎疫情,伊利集团捐款120万元,燕京啤酒捐款500万元,美的集团捐款1000万元,格兰仕捐赠高效杀菌消毒微波炉1000台,海尔捐赠冰箱1000台,小天鹅捐赠洗衣机100台。

最近这些年,为服务国脱贫攻坚任务,轻工行业产业扶贫估计在500亿元。轻工行业协会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公益活动。玩具协会组织企业,把玩具送到宁夏西海固,开展孩子陪伴行动。家电协会组织企业,将小家电送到凉山自治州,把爱心写进少数民族家。照明协会组织企业,把照明电器送到到贫困地区,实施中小学照明工程。眼镜协会组织企业,到航天城,到海南火箭发射基地,到大漠戈壁敦煌研究院,到雪域高原西藏,为科学家、技术人员、中小学生免费验光配镜。乳制品协会组织企业,把186万元吨乳制品送到江西赣南革命老区的100多个养老院。如此公益事业,轻工业比比皆是。

最近两年,抗击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中国轻工行业企业捐款捐物,主动积极奉献。据不完全统计,为支援湖北抗击疫情,全国轻工业累计捐款捐物超过110亿元。

轻工业奉献社会公益的精神,举不胜举,生生不息,熠熠生辉。

 

七、奉献国家战略精神

在轻工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始终胸怀全局,服务国家战略。

为了服务国家“大跃进”战略,1958年3月4至5日,轻工业部召开全国轻工业会议,组织轻工生产大跃进,确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轻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30%的指标。1958年11月26至27日,全国造纸厂厂长会议提出:“老厂翻一翻,小厂建一万”的口号。

为了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轻工业始终坚持“四个服务”。1958年12月10日,毛主席指示:“地方工业有四大服务:”一为农业服务(基本的),一为大工业服务,一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一为出口服务”。这里的“地方工业”,大部分指轻工业。国家提出缩小“三大差别”,轻工业在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国家提出扩大出口战略,轻工业坚持以出口创汇为突破口,成为我国国际贸易顺差的主力军。

对于国家战略调整,轻工业坚定不移地执行。1959年6月29日,毛主席在庐山会议上谈经济工作时强调:“要把衣、食、住、用、行安排好,这是关系到六亿五千万人安定不安定的问题”。1962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全党必须集中力量,大力发展农业和日用品,首先解决吃穿用问题。1962年3月7日,陈云副总理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今年计划指标要做相当大的调整,对重工业建设指标的调减要伤筋动骨,痛痛快快地下来,不要拒绝伤筋动骨,不能再犹豫了”。陈云讲的中心意思是发展轻工业。周恩来总理在会上插话说:“可以写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对于党和国家的这些重大调整,轻工业部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很好地解决了人们吃穿用住行“有没有”的问题,目前已进入到解决得“好不好”的阶段。

为服务国家农业发展战略,1964年8月,轻工业部召开全国第一次农业薄膜生产技术交流会议,推广大面积使用农业薄膜的经验。1965年7月14至22日,轻工业部和商业部,联合召开搪瓷制品面向农村产销联席会议,会议确定价格平均降低16.5%。同年10月,轻工业部在上海举办了全国面向农村轻工业产品展览会。1969年12月18日,国务院批转轻工业部、商业部、农业部联合召开的全国食糖及糖料生产会议纪要强调,解决好蔗农口粮问题。

为落实干校学习改造战略,1969年6月至9月,轻工业部留下少数人在北京,组成“业务组”,负责抓生产,其余干部职工,先后下放江西分宜县轻工“五七”干校和河北固安“五七”干校,进行学习改造。即使在这种情况下,1970年7月20至8月12日,轻工业部还召开全国轻工业抓革命促生产座谈会议,努力保证人民生活需要的消费品。

为了服务国家外交战略,1972年8月5日,青岛啤酒厂热情接待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及夫人前来参观访问,徐向前副委员长陪同。1972年9月29日,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在瑞典,对英国、日本、西德、瑞典、中国五国名牌乒乓球技术测试评比,上海红双喜乒乓球名列第一,很好地服务了国家乒乓球外交战略。1983年8月4日,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参观青岛啤酒厂,胡耀邦总书记陪同。1974年9月8日,根据中央领导指示,轻工业部安排,上海、天津各制作一幅长城挂毯,北京制作大型成昆铁路牙雕,送北京人民大会堂展出后,经中央确定,天津挂毯、北京牙雕送给联合国。1997年3月31日,国务院副秘书长李树文研究征集赠送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礼品,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设计创作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被选中,为香港回归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了落实全党工作重心转移战略,1979年1月4日至21日,轻工业部召开全国轻工业厅局长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向中央提出《关于轻工业工作着重点转移问题的报告》,经批准后,把工作重点由抓产值产量切实转移到抓质量和效益上来。

为扭转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轻工业部积极落实国家“六优先”政策。1979年11月20日,为改变全国市场消费品供应紧张的状况,全国计划会议确定,对轻工业实行“六优先”原则,一是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二是挖潜、革新、改造措施优先,三是基本建设优先,四是银行贷款优先,五是外汇和技术引进优先,六是交通运输优先。“六优先”是国家战略,实行的时间很长。“六优先”的目标是轻工业保障供给,满足消费,积累税收,服务国家发展。在实施“六优先”原则的五年中,轻工业共完成基建投资103.36亿元,约占这以前28年轻工基建总投资的60%。1981年,国家压缩钢产量400万吨,节省能源保轻工。1980年4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把发展消费品生产放到什么位置,实际上是中国经济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应当从“以钢为纲”,片面发展重工业转向着重发展消费品生产,使生产资料同消费资料的生产相协调,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这体现了轻工业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轻工业部推动消费品工业发展的压力也相应增加。党和国家一旦提出要求,轻工业部就认真贯彻落实,1984年2月13至21日,全国轻工业厅局长会议提出:“打基础、改面貌、上水平、增效益”的发展方针。1995年1月8日,全国轻工业工作会议提出,努力提高轻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为增加市场有效供给做出新贡献。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轻工业的结构、质量、效益得到了明显改善,极大地增加了有效供给,服务了国家发展,服务了人民生活。

为落实国家增加有效供给战略,1989年8月23日,轻工业部主动研究,增产增效,向中央提出《关于进一步抓好轻工业生产的请示》,中央充分肯定,国务院正式批复,强调把增加市场有效供给作为中心工作。

为落实国家制糖产业结构战略,2000年,国家轻工业局还组织全国制糖企业,关闭破产150家糖厂,压减制糖能力273万吨。2001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一份有关食糖产销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信息上作了长篇批示,要求下决心整顿糖料收购秩序,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轻工制糖企业自觉贯彻总理批示要求,主动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切实维护4000万糖农的利益。

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2001年9月25日,中国皮革协会培育,中国轻工总会批准,颁发了《关于授予中国皮革行业特色区域的行业规范》,成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批准的第一个特色区域行业规范。之后,皮革行业率先建立了产业集群,轻工其他行业陆续跟进,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目前,全国轻工行业产业集群280余家,年营业收入总量占轻工业年营业收入20万亿元的40%以上,对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贡献很大。

以落实国家战略为己任,以服务国家发展为使命,这是轻工业永不退色的精神。

 

八、奉献军需国防精神

国防军需用品,相当一部分来自轻工产品。在服务国防军需中,轻工业表现出很大的奉献精神。

1931年11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毛主席在大会上讲:“我们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当时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粮食、衣服、食糖、制盐、纸张、烟草和医药,其中大部分是轻工产品。中央苏区的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工厂也主要是军需工业。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结束时,革命边区的合作工厂和作坊较抗战初期增加了15倍,制鞋厂、缝纫厂、酒厂、纸厂、陶瓷厂、火柴厂1400家,生产的产品很好地解决了边区军民的需要。1940年,党中央提出“以发展轻工业为主”的方针;以后提出“由半自给过渡到全自给”;“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寓救济于生产中”。在落实中央的这些战略方针中,轻工业和手工业合作组织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合作组织,成为对敌斗争的有效武器,为反对敌人封锁、保证军需民用、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0年1月上旬,解放军部队进驻西藏,需要用于高寒地区的食品。,根据中央的安排,成都食品罐头厂生产了2000吨代饭粉,很好地解决了解放军部队的军需。

一旦军队需要,轻工部就立即部署。1951年8月,轻工业部在首届全国轻工业会议上明确:“轻工业的任务是保证军需供应,根据民需进行适当补充,降低成本,加速资金积累”。1952年2月2日,轻工业部发出通知,要求切实贯彻执行《军用食品检测办法》,保证抗美援朝军需食品质量。

军队用的压缩饼干、棉鞋皮鞋、军服被褥、劳保手套等,几乎都是轻工业生产供应。进入和平时期,军品转民用,军民融合发展,轻工业是主力。轻工业将军队的先进技术用到轻工来,将轻工符合军需标准的产品提供给军队,在军民融合发展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国防军需,国之大计,为之奉献,轻工义不容辞。这样的优良传统,如此的奉献精神,要弘扬,要光大。

 

九、奉献工业文明精神

轻工业在漫长的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业文明。我们可以从一系列的评选先进、劳动竞赛、展会交流、培育英才、质量金奖、民族品牌等方面,看到一些影响久远的轻工文化和轻工文明。

1955年10月8至11日,第一次全国日用陶瓷工业会议提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多点发展,百花齐放”。这成为当时日用陶瓷发展的方针,使我国几千年陶瓷文明得到了传承和创新,一批历史名窑得到了恢复和发展。2003年2月22日,中国陶瓷博物馆在景德镇正式开工,占地6万平方米,投资2.6亿元,是中国迄今为止的最大的一座陶瓷博物馆。馆藏琳琅满目,古锁千把,显示了悠久的中华锁具文化。2004年10月12日,中国三环锁具博物馆开馆,这是中国最具规模的锁具博物馆。还有一些不计其数的各类轻工类博物馆。这些很好地表达了轻工业的遗产文明。

1955年12月22至31日,刘少奇同志听取中央手工业管理局、轻工业部、地方工业部汇报时讲到:“中国手工业很出名,全世界有名,苏联收购我们的景泰蓝,应注意保存并加以提高发展;花色品种要注意。从事高技术的等于工程师。他们很聪明,很敏感。要搞个机构,把他们养起来。世界上有很多好的东西,可以收集一些给他们看,可以组织他们出国参观,扩大他们眼界。中国好的东西不仅要保存,而且要提高。要把手工业产品搞得更复杂、更多样。好的东西要发扬、要提高。公积金可以用来搞这些事”。这是中央领导同志对轻工传承文明的要求。

1955年11月10日,轻工业部、地方工业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发出《关于在轻工系统深入开展劳动竞赛,保证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示》,从这时候开始,轻工就有了劳动光荣的工业文明。1956年,全国轻工业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35个行业684名代表参加会议。1964年1月11日至30日,全国轻工业厅局长会议提出,学习解放军,学习先进部门,大抓政治思想工作,进一步开展比学赶帮增产节约运动。1990年12月22日,轻工业部表彰180名全国轻工业劳动模范、120名全国轻工业先进工作者。1994年12月28日,轻工总会公布授予108家企业“全国优秀企业”称号,授予107人“全国优秀企业家”称号。1997年5月13日,轻工总会召开全国表彰大会,表彰10名全国轻工系统杰出青年岗位能手、100名全国轻工系统青年岗位能手。1998年1月8日,在全国轻工业工作会议上,轻工总会授予海尔等10家企业“全国轻工系统十佳企业”称号,号召全国轻工系统学习他们。轻工业管理部门开展的这些活动,集中体现了争先创优的轻工业文明。

1957年7月22日,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朱德接见会议代表并讲话。会议提出了“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要求“把我国工艺美术事业推向前进”。为我国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弘扬中华文明指明了方向。

1959年9月1日,轻工业部在北京故宫举办了第一次全国工艺美术展,朱德、董必武等中央领导同志前往参观。1972年9月3日至1973年1月27日,轻工业部举办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展会,共接待国内观众80余万人,接待世界93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近1万人。1978年2月22日至5月28日,轻工业部举办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展,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了展览。1982年8月13至19日,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会议,经会议评审推荐并报国家质量评审会议审定,评定百花金奖7个、银奖14个 。1983年8月3日,第三届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出金奖3个、银奖6个。1985年7月15至20日,中国工艺美术公司组织评选第四届百花奖,珍品奖8个,金奖17个,部优奖15个,希望奖16个。1997年9月28日,李鹏总理、邹家华副总理、李铁映国务委员在中南海接见第三、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轻工业部持续举办的这一系列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如此高度重视,充分彰显了大国工艺美术的悠久荣光和永续文明。

1984年1月19日,国务委员张劲夫考察青岛啤酒厂时题词:希望金质奖章不断闪出灿烂金光!1983年11月10日,北京提琴厂技师戴洪祥制作的小提琴,在第一届德国国际高级提琴制作比赛中,音质第一,荣获金奖。1994年3月2日,中国轻工总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国轻工知名企业质量宣言”活动,数十家企业签订协议,向社会作出承诺。体现了轻工业的质量文明。之后,轻工业部组织企业开展了“质量万里行”及“中国经济效益纵深行”等系列活动。1994年10月14日,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技术监督局等部委的支持下,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实施真皮标志新闻发布会”,举行首批真皮标志佩挂仪式。这是我国首例证明商标的试点,是对商标文明的探索。自2000年实施名牌战略以来,到2007年,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举办的中国名牌产品及世界名牌产品表彰中,共有轻工1957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10个获得“世界名牌”产品称号。本世纪初,一些轻工行业协会,组织评选了“中国十大锁王”、“中国十大鞋王”、“中国十大真皮标志”。这些活动,集中彰显了轻工业的质量文明和品牌文明。

1986年5月15日,在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轻功系统115个项目受到国家奖励和表彰。8月5日,轻工业部发布《轻工业科技成果鉴定暂行办法》。这是轻工业技术进步的科技创新文明。这种文明发展到今天,更是得到了发扬光大,每年轻工科技奖励200项左右,申报奖励近500项,每年鉴定科成果120余项,每年推动建设轻工业重点实验室20余个,建设工程技术中心近30个。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推动轻工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994年7月4日,轻工总会在北京密云召开首次轻工行业协会工作会议,探讨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以行业协会为主体的轻工行业管理新模式。9月10日,轻工总会颁布《关于加强行业协会工作的决定》。这是对工业行业组织文明的探索。

1994年6月,在中国轻工总会支持下,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成立。万里同志出席成立大会并指出,组建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是件大好事,是时代的需要;要从食文化研究问题,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贡献。到2000年,该研究会共召开四届国际酒文化学术研讨会议,研讨酒文化的历史起源,酒文化的性质、功能、特点与发展规律,建立酒文化理论体系。让酒文化引导消费。1998年11月,国家轻工业局组织出版了《轻工业辉煌的二十年》,全书65万字,回顾和总结了轻工业改革开放20年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1999年11月1日,国家轻工业组织编写的《共和国辉煌五十年——轻工卷》,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该书记述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轻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4月9日,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茶叶大典》在人民大会堂发行,这是一部茶文化巨典,涵盖中国茶学各个分支,横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填补了大型工具书的一个空白。2009年,中国轻工业联合组织撰写《栉风沐雨七十年,砥砺奋进再扬帆》,篇幅两万余字,全面总结回顾轻工业发展历程。这些工作和活动,极大地总结和弘扬了轻工业的文化与文明。

轻工文明是我国工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她让我们更好地记住轻工初心使命,更好地弘扬轻工伟大精神。

 

十、奉献国家未来精神

过去,轻工业奉献人民温饱生活;现在,轻工业奉献人民小康生活;未来,轻工业还要奉献人民美好生活。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过去,为了碘缺乏的亿万人民的健康,特别是为了碘缺乏的广大青少年的健康,轻工业积极落实中央的要求,大力生产加碘盐,经过长时间努力,到2000年,中国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性目标,李岚清副总理致贺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中国盐业公司颁发全球儿童事业贡献奖。2000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九部委联合宣布,正式启动“学生饮用奶计划”,在关注学生健康和民族兴盛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些是轻工业奉献国家未来的典型事例。

深空探测是对未来发展空间的拓展。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神州六号,飞亚达采用中国轻工业钟表研究所研制的时间控制器,生产出“兄弟航天表”,宇航员带着该表进入太空,航天表与神舟六号共同见证未来。我国每一次载人航天,都有轻工业宇航食品进入太空,服务未来空间发展。这也是轻工业在奉献国家未来。

人才是国家的未来。轻工技能人才是轻工业发展的希望。早在2002年,国家劳动保障部批准设立了第一批轻工业特有工种25个,其中海盐制晒11个,酿酒5个,乐器3个。目前,轻工已有140多个工种进入到国家职业大典目录。2006年12月20日,轻工评选出首批中国酿酒大师32名。四十年七届共评选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532名。20年共举办轻工职业技能大赛66届次,参赛选手50余万人,决赛选手2.5万人,产生全国技术能手440人,轻工技术能手1771人,28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轻工的这些工作,无疑是对国家未来的奉献。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国家的未来。这样的未来,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为了实现这样的未来,轻工业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号召,由中低端发展转向中高端发展,由数量型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目前,轻工业联合会,正在以科技创新、质量标准、三品战略、绿色智慧、产业集群和人才支撑六大手段,推动全国轻工业高质量发展。目前 ,轻工业年营业收入超过20万亿元,利润超过1.5万亿元,出口创汇超过5000亿美元。轻工业对国家贡献了近四分之一的税收和就业,贡献了超过五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和出口创汇。这些,都为未来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打下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做出了重要而积极的贡献。

未来需要轻工,轻工创造未来。时代需要轻工永葆奉献国家未来的精神。

轻工的这些宝贵精神博大精深,举不胜举,灿若群星,需要我们慢慢品,细细看,深深悟。轻工的这些宝贵精神,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植根于改革开放年代,弘扬于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让我们不忘来路初心,牢记轻工使命,永葆轻工为党国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光荣而伟大的奉献精神。谢谢大家!


返回列表 >
电话:010-63430083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中盐大厦 邮编:100055 技术支持:快帮科技
Copyright© 2022六图库大全图 京ICP备09095416号-3
六图库大全图 关注官微